30年代的旗袍堪称经典之美
发布时间: 2019-03-10
阅读量: 7192
来源:信息时报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云想衣裳花想容——黄永亮藏民国旗袍展”在花地湾古玩城四楼展览厅开幕。本次旗袍展精选了收藏家黄永亮所藏的民国旗袍百余件进行展出,旨在完整地呈现从清末旗女之袍到近代旗袍的演变、发展过程。

展览现场除了有难得的老旗袍珍品展示外,还展出了与之相关的珍贵文物,例如牌匾、徽章、老照片,以及茶壶、花瓶等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此外,还特别布置了多个“时代还原场景”以供市民打卡,并别出心裁地设置了“老旗袍时装走廊”以及免费试衣留影服务。展期至3月31日。

为女性摆脱封建礼教的标志

张爱玲说:“女人一生中最该收藏的两样东西,一是玉镯,一是旗袍。”旗袍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体态美的服装。上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都市女性几乎人人一袭旗袍。

关于旗袍的起源,部分学者认为,旗袍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事实上,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颇有差异: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缝合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旗袍收藏玩家、辛亥革命博物馆特聘馆员黄永亮如此解说。

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旗袍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发展而来。此观点源于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低贵贱都穿一种长衣,即袍服。又因当时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旗下人简称为“旗人”,于是他们所穿的袍服也就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旗袍”。

“我认为旗袍并不是旗装。近代旗袍的起点应为上世纪20年代。”黄永亮认为,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旗袍展现女性体态美):“在清朝的300年统治下,女性没有什么时装可言,都是统一的宽衣大裳。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1911年的辛亥革命高喊着‘驱除鞑虏’的口号,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清朝王朝兼同清朝袍服一起送到了故纸堆里。此后逐渐兴起的旗袍风尚正是女性接受新思想、开始摆脱封建宗法势力的一种标志。”

旗袍最初款:倒大袖长马甲

黄永亮告诉记者,民国初年,受推翻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禁令的约束,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20世纪10~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视汉服的上衣下裳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裳(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脚裸,后渐至小腿上部。”

“20年代中叶,在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的上海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服饰,长至脚面的无袖马甲。时髦女子一般将它罩在到大袖的短袄的外面,从而取代了长裙的地位。这便是旗袍的前身。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旗袍最初的款式。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总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黄永亮如此介绍。

据了解,这一时期的时髦女子常常喜欢留着垂丝式的刘海儿,最普通的是“一字式”,即在额前留大约两寸的头发,一刀剪平,齐到眉毛处,尽显清纯朴素之美。除此之外,流行元素还有长丝袜与高跟鞋:丝袜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高跟鞋的传入时间则要比丝袜晚一些,最早出现在广告画上是1917年。

上世纪30、40年代是黄金时代

“如果说20年代旗袍的流行才刚刚开始,那么进入30年代后,旗袍可称得上是盛行一时,这时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黄永亮介绍,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该时期的旗袍款式呈现两大特点:一个是‘中西合璧’,一个是变化多端。例如,表现在领、袖处的局部西化装饰。又如,从裁法到结构的更加西化‘改良’——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都变得合体了。此外,由于30年代大量进口纺织品,旗袍的面料十分丰富,纱、绘、绸、缎、花呢、棉布等。同时,旗袍的装饰亦非常考究。该时期女性的典型装扮是烫发、长袜、高跟鞋和修长入时的旗袍。”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黄永亮介绍,抗日战争硝烟燃起,虽仍有醉生梦死者,但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非常昂贵。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甚至倡导‘旧衣运动’。”

据了解,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