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演出市场表现活跃,实现营收约53.9亿元,占全国(535亿元)10%的份额。全年共演出13.6万余场次,包括国内演出8.4万场、涉外及涉港澳台演出5.2万场,均较2018年有较大增长,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全省有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1300家、演出场所154家、文艺表演团体803家,持证演出经纪人10841人,持证演出舞台工程技术人员5446人。
近日,为了解全省演出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指导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开展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83份。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演出业1-3月延迟或取消演出5315场,票房损失约1亿元,总经济损失约3.9亿元。演出企业普遍面临税收、房租、用工成本负担沉重、现金流阻断等艰难困境。
一、疫情对演出行业的影响及损失情况
参加调查的企业多数成立时间短,以微小型私营企业为主。数据显示,500万元(不含演艺设备类)以下私营企业资产占比90%,其次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相比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更低,五成以上企业成立在5年以内,企业员工50人以下的占比91%。企业的业务经营模式中,线下经营占比65%;线上经营10家,占比4%;线上线下混合经营79家,占比31%。
疫情的结束时间目前尚未可知,大型活动和演唱会很难马上恢复,在零收入情况下,演出行业企业还得持续支付至少2个月以上的运营资金。调查显示,受到较大影响的企业占比53%;可能倒闭的企业接近40%。七成以上企业账上资金预计还能支撑不足3个月;能维持3至12个月占比23%,能维持一年以上的甚少。
当前,困扰演出行业的主要有四大问题:复工无期,营收减少,成本承压,资金紧张。具体表现如下:
(一)演出经纪机构:原定项目无法推进,从2019年一直在进行的项目,如今暂停或延期,演出商原定项目无法落地,很多损失无法挽回。如广东省演出公司取消了2月至4月的28场演出,直接影响收入220万元,包括项目投资、剧场场租等总体损失约380万元。
(二)文艺表演团体:有不少文艺院团前期投入大量精力排练项目,现在全部搁浅或暂停,大量心血付诸东流。如广东粤剧院取消所有“春班”演出,如停演持续到上半年,收入损失达940万元;广州交响乐团取消2月至7月共21场音乐会,涉及违约金额约445万元;广东民族乐团取消2月至3月的9场演出,损失118万元;南方歌舞团广东工人艺术团取消近期“送文艺·进企业”系列演出,损失105万元;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话剧院、广东现代舞团也取消了大量的洽谈演出,演出损失合计达572万元。
(三)演出场所:演出延期或者停演,对剧场、大型场馆最大的影响是周期较长。如星海音乐厅取消了2月至3月的演出共36场,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万元,一季度损失预计超300万元;友谊剧院目前共取消20场、延期9场、待定21场演出,2月至7月原安排演出(包括自营和租场项目)共82场,如停业6个月演出收入至少损失776万元。
(四)演艺设备企业:演艺设备企业相对其他类型的行业同仁,扛风险能力强一些,但部分企业反映,因年底大量铺货,资金回收困难。受疫情影响,导致演艺设备行业的采购需求骤减乃至停滞。
(五)舞美制作:演出设备租赁舞美制作企业作为整个演出行业最下游的协作终端,属于重资产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刚需行业,当演出活动被叫停,演出行业上下游面临现金流乃至生存发展压力。
(六)旅游演艺:旅游演艺是重灾区。大多数文旅演艺项目的创意策划早在春节前开始,原计划节后迅速启动执行,在旅游旺季如期推出。项目有其创作规律和执行节奏,节奏直接影响资金和运营成本,甚至影响项目成败。疫情已将节奏打破。
(七)票务公司:票务市场需求直线下滑,演出被迫取消,大量的退票需求对各票务平台提出严峻考验。平台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线上退票系统,牵连多个地区的多方合作者,巨大的订单处理、合同纠纷、国际合作等问题,对一些资金匮乏、盈利模式单一、抗压能力差的小型票务平台来说,将造成致命影响。“无条件退票”看似简单,背后却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演出企业复工及用工情况
一是超八成企业延时开工或不能正常开工。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受访企业复工时间都不同程度推迟,企业全面复工时间预计是3月以内复工的仅占19%,绝大部分是双重或者多重性质的中小民营企业;3月份以后视疫情情况而定的企业占比81%,大多数企业延时开工或不能正常开工的主要原是担心疫情扩散。
二是预计五成企业2020年上半年需裁员。演出行业背后,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从业者,编剧、导演、制作人、舞美、音响、舞台监督、化妆师、演出经理人、剧场管理者等等。企业资金紧张,没有收入,裁员也是逼不得已。
三是企业正积极采取应对疫情自救措施。企业在经营方面已采取或拟采取措施分别是拓展营销渠道,降低或迟发工资薪酬,减停部分业务,减少员工数量。同时,部分企业考虑未来经营模式转型,未考虑的占比29%;不转型的占比14%;观望的占比29%;有转型想法的占比27%;已考虑好转型方向的占比1%。
三、企业诉求及政策建议
企业主要希望在缓解资金压力方面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包括:1.提供房租补贴,加大增值税、所得税等减免力度;2.降低或延期支付社保费用,提供就业稳岗补贴;3.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帮扶、延长贷款期限、减免贷款利息;4.提供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或能源补贴;5.各级政府尽快促进项目落地,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提供更多的线上政务服务,促进对外交流贸易,满足企业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