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抗疫追授个人(共33人)名单公布,不幸因公殉职的广东抗疫英雄王烁等人入选。
目光炯炯有神,脸上带着微笑,头上顶着“红十字”标志的帽子……一座为了纪念王烁而创作的雕像也正在紧锣密鼓制作之中。“王烁是那么年轻、优秀,我们应该记住他,作为怀念,英雄应该有一个雕塑的形象。”雕塑的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说。
自1月底开始,许鸿飞投入到雕塑作品的创作当中,至今已完成8件作品。这些作品将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个抗疫期间的感人画面展示出来,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许鸿飞看来,记录楷模,记录时代,让医务工作者奋勇当先、大爱无疆的精神永恒,是艺术家的责任。
许鸿飞作品《丰碑》。
“他们充满期待,因为有‘我们’在身边”
疫情发生后,许鸿飞时刻关心着疫情信息。他看到医务工作者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奔赴一线、驰援武汉;在病房中,与病魔抢时间救治病人;在施工工地上,争分夺秒建设火神山医院……这一个个画面深深刻印在许鸿飞的脑海中,他决定,要马上行动起来。
构思、绘制初稿、开始泥塑……一回到位于广州的工作室,许鸿飞就马上全情投入到雕塑创作中,仅花约10天时间,他第一件为战“疫”创作的雕塑《我们在你身边》便成型了。
雕塑中,身着防护服的多名医护人员,围绕在一个捧着新冠肺炎患者身躯的医护人员身边,他们动作夸张,极具表现力。作品表现出医护人员齐心协作与病魔较量,尽全力守护患者生命的感人故事。
“他们充满期待,因为有‘我们’在身边。”许鸿飞说。
许鸿飞的第三件作品《白天黑夜》,则将场景放在了抗疫一线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短暂休息的过程中。9名医护人员动作各异,他们身穿防护服相互依偎,仿佛随时准备投入到下一场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中。
许鸿飞作品《白天黑夜》。
“他们只是血肉之躯,因为连续的工作已经十分劳累,但在休息时仍然没有脱下防护服,正如在战斗间歇休息的战士一样,紧握着手中的钢枪,随时准备再战病魔。”许鸿飞介绍。
许鸿飞正在进行创作。
几十名忙碌的工人与各种大型器械凝固在了建筑工地上,形成大场面、充满力量感的《火神山建设者》;将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等群体集结在一起,《丰碑》筑起了一道阻断病毒传播链的宏伟“城墙”;几十名形态各异的医护人员,或身着防护服,或双手举托,或正在聚精会神抢救患者,他们组成了作品《天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许鸿飞的工作室已经摆满了为纪念抗疫期间的英雄们而创作的雕塑作品。
许鸿飞正在进行创作。
随处可见的红泥还有堆满各种工具的工作台,见证了许鸿飞疫情期间的创作经历。
为钟南山塑像,展现国士担当
“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前钟南山讲的这一句话,让许鸿飞深深感动,并为其创作了雕像。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再度冲上一线,成为人民群众的“定心丸”,再一次感动了许鸿飞。
今年再次创作,许鸿飞决定创作一组以个人为代表的集体形象,传达出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们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我想起友人所赠送‘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的对联,于是便想到,以山为体来象征全国人民,以人为峰来凸显英雄气魄。”许鸿飞介绍。
眼前这座足足一人高的雕塑,整体造型如一座巍巍大山,神态则定格于钟南山凝神思考的瞬间,他微蹙眉头,目光如炬,犹如即将出征披荆斩棘的大将。
塑像整体具备向上的透视感,以写实和象征手法,通过棱角分明的块面和锋利的线条,表达出一种如山石一般的质感,给人以雄厚、沉稳的感觉。“我希望借此充分体现钟南山在危难之际稳定人心的魅力。”许鸿飞说,他将雕像命名为《山高人为峰》。
许鸿飞表示,作品创作经历反复修改,花费许多时间,塑造过程始终是严谨的、发自内心的。这件作品,不仅是向钟南山致敬,更是向疫情期间,在各个行业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致敬。
许鸿飞正在进行创作。
“我在创作的过程中,特意保留了泥土的红色,这种颜色是山体本来的颜色,也是南方特有的颜色,充满了力量与温暖。”许鸿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