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在省博物馆展出
发布时间: 2020-04-29
阅读量: 8897
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昨天亮相省博。

龙门石窟藏品之一。

虚拟修复3D打印模型。

85件洛阳龙门石窟藏品,其中含11件国家一级文物,昨起在广东省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这个题为“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是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举办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专题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举办。引人注目的是,展品中有8件海外回流的国宝级文物。本次大展是今年春节后广东省博物馆首个年度重量级大展,将向观众呈现北魏造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富丽健美,讲述国宝回归的故事和古迹的修复过程。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本次展览为免费展览。受疫情影响,观众参观前需预约粤博门票,入馆时需佩戴口罩并出示健康码,进行体温监测和安全监测。

八件回归文物成展厅耀眼明星

龙门石窟,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南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断续营造达400多年,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两岸窟龛依峭壁而凿,南北长达1千米。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之多样、雕刻之精美、蕴含之丰厚而蜚声中外。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2000年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展览分为“梵影归来——流失海外回归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艺术”“莲华庄严——唐代造像艺术”三部分,除了85件龙门石窟藏品,同时借助石刻图片以及3D打印模型,较为全面地描绘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展品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27件,其中的舒像座菩萨像、力士像、优填王像都可谓是难得一见。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向记者介绍,此次展示的8件回归文物是展厅一大亮点。20世纪初,洛阳龙门石窟被大规模破坏、盗凿,大批石窟佛造像流落海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启了“回归”之路。其中,最早“回归”的1件是2001年3月,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发现,由收藏家赫尔曼·维利先生1978年所捐赠的一尊中国唐代人物造像,是洛阳龙门石窟看经寺29尊罗汉造像中唯一一尊被盗凿的摩诃迦叶后,于当年4月19日专门派人将他“送”回中国。

另外7件则是2004年至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分两批征集回国的:第一批是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个人收藏的5件造像,分别是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菩萨头像、唐代佛头像、唐代前期飞天造像;第二批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的两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即佛头像、天王头像。这8件石刻佛像属于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时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石刻佛像的回归,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3D打印令龛窟

走出龙门山崖壁

3D打印技术的运用也让不可移动的龙门石窟的龛窟,走出龙门山崖壁,第一次开始其传播传统文化的“移动”之旅。据介绍,2019年,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美科图像(深圳)有限公司对龙门石窟古阳洞内的5座佛龛,成功实施了高保真文物数字化,并且进行1∶1打印复制。其中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高树等4座复制窟,将随着龙门石窟的精品院藏文物,从中原“远行”至岭南,在广东省博物馆进行首展。这4座佛龛是古阳洞有计划布局开凿的最早的4座佛龛,也是龙门石窟的造像之始,它们以其独特的形象、细腻的雕刻手法、高超的技艺水平,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代南北交流、东西融合的盛况,丰赡粹美,难以言表。

值得一提是,其中随龛凿出的造像纪事碑,是入选龙门20品的北魏书法圣品。这4座佛龛的三维数据精度目前是国内最高的,科学记录和原真呈现了龙门石窟北魏佛龛锦绣般的美。

展览还用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了万佛洞洞口南侧的一尊菩萨像,也让观众看到了有颜色的石窟雕像。该复原项目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三维数字化技术、雕塑、颜色检测及石质分析技术相结合,融内容、技术、艺术为一体,对其进行了虚拟复原,从根本上形成一整套的虚拟修复保护方法,具有不接触文物本体、修复可逆性的优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