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30年,“南海I号”刚刚拿下中国考古界“奥斯卡”
发布时间: 2020-05-07
阅读量: 8264
来源:南方+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出炉。此前备受瞩目的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

作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今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在全网直播,向公众呈现入围终评的20个考古项目成果。其中,“南海I号”是入围终评的唯一水下考古项目,发掘单位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对于这一结果,中国水下考古人等待了逾30年之久。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崔勇。

对话

南方+:“南海I号”在2007年就已经完成“整体打捞”,为何今年才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崔勇:因为“南海I号”比较特殊,不属于原址发掘,采用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掘方式——整体打捞,因此改变了它的原始环境,所以需要等到发掘工作全部完成,证明当初“整体打捞”方案是成功的才能申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船底完整没有残缺,13年前的打捞方案的确是完美的。

△“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南方日报李细华摄

南方+:相较于田野考古项目,水下考古项目入选是否难度更大?

崔勇:也不一定。“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要根据考古发现的重要性、在学科中所处地位及是否填补历史空白,或者发现了重要的文物等因素来判断。比如1994年,中国水下考古还在起步阶段,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就入选了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年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2016年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都入选了,总体来看水下考古项目是比较少。

南方+:“南海I号”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崔勇:“南海Ⅰ号”沉没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出水的大量贸易瓷器、铁器、铜器、丝绸、金、银、铜币等,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南海Ⅰ号”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大。我们引入聚落考古理念,把“南海Ⅰ号”作为某一时间节点上高度浓缩的聚落形态,对海洋沉船的埋藏环境、古代贸易活动和海上生活、沉船遗址的海洋生态、古代中外生物交流等进行综合研究。我们的保护发掘正是在无限接近全面提取这些庞大的信息,这正是最初整体打捞的构想和初衷,同时也对水下考古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首批水下考古队员

“南海I号”水下考古工作经历30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全过程。这是两代人多年努力与成就,今天的成果足以告慰水下考古初创者与“南海Ⅰ号”第一任领队——俞伟超先生。

南方+:未来会有新的发掘或保护计划吗?

崔勇:截至2019年,“南海I号”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其中瓷器约16万件套,铁器凝结物124吨。其中既有船货,还有船上的生活用具及旅客所携带的贸易用具或随身物品等。

下一步主要做的是对船体的保护、对出水文物的保护,会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可能还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置换和保护过程,古船船身才能完整地呈现。

史无前例的“整体打捞”是什么?

2007年,“南海I号”采用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案——连货带船打捞出水,这套“整体打捞”方案在全世界史无前例,以至于“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在观看了模拟实验后也称赞其“精妙”。

方案整体耗资过亿,用一个重达500多吨的钢沉箱,将古船从海底兜住,再用“华天龙”号海上起重船将其打捞出水,这被当时国际水下考古界认为是难以完成的方案。

“南海I号”整体打捞沉箱出水(南方日报资料图)

直至2005年整体打捞方案确定前,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国际考古界传来不少质疑声,许多专家仍然坚持“传统打捞”的意见。

传统水下考古的模式,考古队员们需要不断潜至水深24米“南海一号”所处的位置,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下将文物一件件提取上岸,大量历史信息极易流失。

△水下考古队员正在作业(南方日报资料图)

“只有‘整体打捞’方案才能最大限度提取古船的历史信息。”崔勇回忆说,这是专家们坚持选择这一最冒险方案的原因。但是,其实施难度之大,仍让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当时有专家给予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载满易碎瓷器的古船完好打捞出水,就好比用铁篮子从水底捞出生鸡蛋那样难,简直是天方夜谭。”

△“南海I号”打捞过程(南方日报资料图)

整体打捞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要在20多米深的海底淤泥中为沉箱穿底梁。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从古船底部穿底梁,好比是“海底穿针”。稍有不慎就会伤及800年古船。

之后,35根底托梁在一个多月时间内顺利穿过沉箱底部,由号称“亚洲第一吊”的“华天龙”号起重机吊船将载满货物的古船连同凝结物、沉箱共5500多吨重,整体起吊出水,采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正是因为广东文博考古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打捞团队的科学严谨,最终造就了这一在外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它也被载入世界水下考古史册。

现代化考古,推测沉船出航应在1183年

整体打捞后,沉船保存环境不断改变,沉箱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承重能力也受到威胁,迫使考古队必须尽快进行考古发掘保护。

△“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南方日报李细华摄

经多方努力,2012年开始场馆改造,建设发掘平台,架设机械运载天车,引入现代化车间工程管理运作系统,架起光源稳定可控的平行光源灯阵,采用最先进精确的测绘技术和各种影像、三维模型等数据采集模式,建设了配套现场考古发掘的文物保护实验室等,建成世界先进的现代化考古实验室。

△“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南方日报李细华摄

2013年底“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2015年完成沉船本体及船货以上的堆积清理。清除上部淤泥和部分凝结物后,沉船表面轮廓基本暴露,结构较为完整,判断该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南海I号”出水金器

在终评汇报会上,崔勇提到,“南海Ⅰ号”沉船发现的铜钱中,最晚年号为南宋早期孝宗时期(1174-1189)的“淳熙元宝”款,还有据相关金页、银铤及瓷器推测该沉船应属南宋中晚期。

其后又发现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书,南宋淳熙癸卯年为1183年,此后至下一个癸卯年前的六十年间,南宋王朝还有十个年号,皆未发现相关铜钱或纪年文书,可推测该沉船出航应在1183年。恰又与福建“九日山”1183年石刻遥相呼应,其中关联有待考究。

“南海I号”发掘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南海上下川岛海域发现“南海Ⅰ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调查

2003年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2014年“南海Ⅰ号”沉船保护发掘

2019年“南海Ⅰ号”船舱内文物发掘完毕

2020年开始船体支护与保护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广东“身影”

1995年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

1997年广东广州市南越国御苑遗迹

2000年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

2004年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

2006年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

2010年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

2014年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2019年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整名单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