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36载,军旅生涯见证并成就了他的人物画创作。退休之后,风景画再度让他惊艳众人,他将树林、溪流、木头、牛群入画,回归自然的天然野趣令人无限向往。他,就是83岁高龄、享誉中国画坛的军旅画家邵增虎。
从近日起至7月12日,“尘土——邵增虎风景油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共展出邵增虎近期创作的风景油画作品46件,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真诚朴素的人文情怀。
《寻常的风景》
挖掘寻常之物中的“大美”
军人自有一股阳刚之气,邵增虎的画作也多壮美。邵增虎在部队的三十多年,用军旅题材形成邵氏风格,以现实主义绘画的方式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高峰。他早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有“史碑”色彩,如《螺号响了》《任弼时》等曾引发全国性的关注。
退休后,邵增虎隐居山林,画画的工作室就建在村子里,他表示,自己生长在农村,对山里面的状态特别喜欢、怀念,“我这个人离不开泥土,我喜欢这些花花草草,喜欢这些原始、质朴的东西。”
他的绘画重心也在退休后从主题性人物创作转移到了风景油画,“既然要画风景,我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油画语言,和别人拉开距离,既要呈现油画的技巧,又要有油画的内涵。”在他的风景作品中,常常把司空见惯之景与物加以组合、提炼,从中发掘出大美,从山川、溪流、树林,一直到木头、石头、牛群等等,他都孜孜不倦地开掘。
“我画风景,不画名山大川,不画高山大海,不曾去过,不曾看过的风景,我也不画,我就画我最熟悉的事物。”他说道。譬如此次展出的作品《寻常的风景》,这张画就取材于邵增虎画室旁边路上的一个景致。那里一路上都是莽草,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变化,那些莽草刚刚开花初放的时候是紫红色的,然后变黄,到最后的阶段变成黄白色,这个过程中的色彩变化很好看。枝叶互相穿插,随风飘荡。互相切割着有限的空间,让人感觉到无限变化。
以刀为笔还原自然质朴
在造型方面,邵增虎受俄罗斯画家影响比较多,尤其是他找到了以画刀为个人创作“利器”以后,颜料的层层叠加,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作品厚重、深沉却又常给人生动明丽的感觉。
《顽石图》
他表示,“用刀大概已经30多年了。早期是用笔,之后就是笔和刀交错使用,到现在我基本上都是用刀画。用刀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力度。我画石头、树皮这些东西,用笔的话很难出现那种效果,但是用刀的话,那种硬朗的感觉就很容易表现出来。”此次展出的长达8米的大幅油画《顽石图》是邵增虎在83岁高龄完成的力作,在他画刀的深厚功力下,画面中的顽石仿佛经过千百年锤炼,最后裂痕重重,形成了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巨大裂痕。“在这幅作品里,我特别强调被大自然腐蚀的感觉,它给你一种历史感、磨难感,但是它们仍然屹立不动,透露着坚定。”
“牛”这一形象也经常出现在邵增虎的画中,他亲切地称它为“老朋友”,为什么喜欢画牛?他说,“因为我最熟悉的也就是牛。我小的时候就放牛,一直放到我小学毕业,进了初中我就离开家乡,没有再放牛了。”他笔下的牛也因此带着拟人化的生动——阳刚、憨直,有一股脚踏大地却总在仰望星空的倔强。
《群牛图》
实际上,无论是树林、溪流,还是石头、牛群,都是邵增虎对生命的讴歌、敬畏和感悟,他歌颂生命,歌颂顽强而持久的努力,歌颂那些平凡的事物,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所评价的那样,即使是邵增虎作品中一堆被劈开的木柴,我们也能够在它们的断面上看到璀璨的生命和大自然炽热的意志。在这里,邵增虎表现的是一个富于生命热情和意志的色彩世界,令我们充分地感受到热烈和斑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