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准备建非遗博物馆了!
继“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非遗特色班与众多非遗传承人坐镇的“大师与你面对面”活动之后,华师附小学生与非遗的“缘分”,又加深了一层。
日前,华师附小开展了非遗博物馆建设论证会,邀请来自教育、媒体、文旅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共同商讨。博物馆建成之后,将会是广东省首家坐落在校园里的非遗博物馆。
论证会上,专家们对非遗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具有建设性、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非常支持华师附小非遗博物馆的建设,并对非遗博物馆的建设思路表示赞赏,称之为新的创举。
与会专家建议华师附小的非遗博物馆五育并举,以展览和作坊为主,以儿童化的非遗作品为主,玩赏结合,可观可做,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专家们表示,博物馆的建设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青少年,立足于传统文化,立足于广东,立足于华师附小的办学理念,突显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突显岭南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要把非遗博物馆建成‘非遗种子库’,每颗非遗种子的魅力、魔力、活力都能在博物馆中得到展示。”华师附小副校长江伟英说。
新落成的非遗博物馆将以“播种”为主题,以形色相依、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等多种展呈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爱非遗的美。
专家们还建议华师附小的非遗博物馆按照博物馆的标准做好非遗藏品的典藏、展示,并充分发挥校友会等各种资源支持学校非遗博物馆的建设。
非遗进校园,文化启童心;传承非遗,从小做起。华师附小现以非遗博物馆建设为重点,搭建校园隐性非遗项目,植根非遗种子。而这座博物馆,也将成为华师附小未来传承非遗项目的基石。
其实,非遗博物馆也并非华师附小“非遗进校园”的首个尝试。2019年,华师附小就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在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广东模式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特色。
华师附小开设的校内课后托管“430课堂”共有141个项目,其中包括41个非遗课程项目。漫塑大师王增丰、广彩大师赵艺明、粤剧大师吴非凡、广式剪纸大师练晓红、木艺大师雷华等重量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汇聚于此,为学生们授课。
走进华师附小校园,学校处处都有着非遗的身影。
华师附小共有33个班级,每一个班级的课室就是一个非遗项目的小展厅,展出了具有该非遗项目元素的学生作品,整个校园就是一座“非遗博物馆”,孩子行走其间,浸润其间,亦玩,亦乐,亦学,亦赏,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