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手艺”到“治白蚁” 看本地博物馆怎样“搞搞新意思”
发布时间: 2020-11-07
阅读量: 535
来源:大洋网
近两周,连续两个国内专业领域的高水平研讨会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举行——由广州市文物局主办的“白蚁监测防治技术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讨会10月29日举行;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二届“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则于11月4日上午开幕。

两场主题活动,讨论的话题看似“高大上”,实际很接地气。无论是白蚁防治还是手艺传习,都与文物安全、参观体验这样一些普通观众有切身感受的东西直接相关。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广州的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究竟有哪些“新意思”,能吸引到像故宫博物院、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这样顶级的文博和科研机构的名家大咖来参与呢?

打造“文化枢纽” 连通“设计与分发”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第二届“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播文化、传习手艺”,主要就博物馆手艺传习的馆校合作、传播形式等话题展开探讨。

近年的“博物馆热”让许多人可能忘记了,就在短短的十多年前,国内的绝大多数博物馆,还属于相当“偏门”的景点。除了专业人士和一部分对传统文化、历史有兴趣的圈外人,要让普通观众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很难。是没有好展览吗?不尽然,当年广东省博物馆集纳全国出土先秦玉器精华的“贞石之语”大展,国宝云集,随便拎几件出来都能撑得起一个高水平展览,可是参观的人数也难言可观。是没有地标性景点吗?也说不过去,不要说作为广州城标的镇海楼,就是今天成为网红拍摄点的大元帅府外廊、农讲所红墙,在当时也一个都不缺啊!同样的地点,相似的藏品,没变的建筑,在不同的时空,为何冷热殊异呢?当中,有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大背景在,有博物馆展陈条件的提升改善在,也有公共文化机构的主动作为在。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在“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岭南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旨发言。她在其中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年由广州出口的商品,大多来自外省,但全国各地的商人用出售这些外销货物所得白银购买广东本地产品,贩往内地各省。如浙江商人到广东的贸易方式是:“窃买丝绵、水银、生铜、药材,一切通番之货,抵广变卖,复易广货归浙”。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广州起到的是一个“设计与分发枢纽”的作用,并且获利颇丰,这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广商的灵活身段、主动精神功不可没。这和今天博物馆、文化馆面临的局面非常相似——它们应当成为各种文化产品、观念的汇集和分发地,并且应该更深地参与到文化产品“议程设置”的环节中去。

基于公共平台 做好“文化+传播”

4日下午,与会人员对博物馆开展手艺课堂、观众参与博物馆课堂新方式、非遗手艺传习教育实践、青少年非遗学习体验、手艺传习与当地生活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成果的报告与交流互鉴。5日,他们还将参观顺德广绣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南风古灶以及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实地考察广东地区非遗传承、传统手艺发展、现代传播方式等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在广东乃至全国文旅领域赫赫有名的项目,都是主动作为的产物,都是将“文化”和“传播”有机融合得比较成功的例子。

“手艺传习”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手艺”,二是“传习”。记者在采访中常问别人,也常被人问:现在几乎一切产品都可以机械化生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对“手艺”如此执念?而很多大师和行内人的回答则是,“手艺”或许在精密度、标准化这些方面比不上机械加工,但它是一种人与自然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认识“材料”,理解代代积累的文化密码的有效手段。

“传习”的价值就更不用说。在刚刚评出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中,广州越秀区文化馆申报的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和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申报的广州市佛山木版年画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入选“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这些项目,立意都是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尽可能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传统”和“现实”在这里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主办方表示,当今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教育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届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旨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密切博物馆与公众的合作,搭建手艺人与观众的桥梁,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以更多样化的方式传播非遗,传播“手艺”,传播文化,值得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

启用新技术 需要“专业+魄力”

相比“手艺传习”,“白蚁监测”看似更加小而专。但它的影响却一点也不小。由于温暖潮湿的天气和高绿化率等因素,广东是我国白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白蚁监测防治技术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讨会上,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白蚁研究中心主任钟俊鸿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文物建筑普遍遭受白蚁危害,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碧云寺均发现白蚁为害;杭州名胜文物古迹有86%遭受蚁害;苏州197处名胜景点,138处遭受白蚁危害;广东省农村地区庙堂的木质神像大多被白蚁蛀蚀得面目全非……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这两年在全国领先采用了白蚁无线监测和后台查询系统,在古建筑外围和内部的绿化带内设置了多个白蚁监测装置点,并且将之与“北斗”系统连接,用最新技术为文物保护服务。目前国内许多文博机构,本身就是依托文物建筑而建立,在使用、维护、改造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很多在其他建筑中可以使用的技术,在文物建筑中就用不上。而且如果涉及到新技术,能不能用,敢不敢用,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研究,也需要有主动作为、大胆创新的魄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陈家祠古建筑检测监测项目负责人石浩斌就说,系统采用3年来,白蚁危害的发生率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很多兄弟单位也来取经。同时,监测系统经过日常使用,在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也能很快被发现。这种双向的互动,对于文物保护本身和监测技术的进步,都是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