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发布时间: 2020-12-03
阅读量: 829
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世界了解中国,首先是从丝绸开始的。明清时期,东西航路开通,丝绸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经广州运销到世界各地。从17世纪开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对欧洲社会而言,来自中国的丝织品是品味和地位的象征,是一种永不褪色的奢华时尚,更是历代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物质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以环珠江口区域为核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地处国际航线要冲。自秦汉至明清,作为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这一区域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丝绸不仅见证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舞台上曾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这段历史,也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繁荣的对外商贸和同根同源、同声同气的渊源。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澳门博物馆联合承办。首站于2020年12月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之后将在香港和澳门两地巡展。


观众可以透过来自三家博物馆的外销画、丝绸布匹、手绘丝绸、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等166组合共211件展品,了解明、清两代外销丝绸的重要性,追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深厚历史渊源,剖析三地如何透过海上丝绸之路连系世界各地以及探讨中国文化和艺术对世界的影响。

本次展览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湾区旧貌”,通过一系列古地图和描绘粤港澳三地港口风光历史绘画还原16-19世纪中前叶粤港澳三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枢纽地位。第二部分“丝绸外销”是展览的主体和重点,从丝绸生产织造流程到不同制作工艺的外销丝绸精品展现中国丝绸在西方上流社会的风靡和追捧。第三部分“世界变局”讲述丝绸外销对世界和中国产生的影响。丝绸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舞台上曾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也曾历经坎坷,饱受磨难,中华民族艰难走过屈辱的百年世纪灾难。第四部分“今日湾区”讲述丝绸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塑造、丰富湾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提升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展览期间,还将陆续举办策展人导赏、“风情万种的马尼拉披肩”公众沙龙、“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染织艺术(16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等4场学术讲座,以及“游丝穿蝶—广绣团扇DIY”“翠羽明珠—珠绣胸针DIY”“行走广州之行走黄埔古港”等3场教育活动,使观众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展览有更全面的了解。


为了让观众能够在观展之余把展览带回家,粤博共开发了7种12款文创产品,包括颈枕、眼罩、徽章、书签尺、手账本、帆布包等,开展后可以前往粤博2层文创商店购买或手机登录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入微店下单选购。与此同时,还将在广东省博物馆3M层画廊同期举办“《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馆校合作文创设计作品展”,让喜欢文创的朋友了解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及设计理念。

12月4日上午10时,在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新浪新闻、今日头条、触电新闻等多家网络平台将举行《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云”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