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就是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美术馆藏作品专题展之——花开的日子

周彦生《春风得意》 中国画,1994,219×123cm
俊朗的竹林密布在蜿蜒起伏的山岭谷地上,自由地释放着青春的气息。这气息往往在清风的吹拂中,让人感觉到大地那阵阵醉人的醇香。

林 墉《潇潇图》 中国画,1994,178×137cm
林墉绘画的总体特点是"充满霸悍之气的精神张力"。观看《潇潇图》,你会顿时被浓郁深沉的色彩和笔触所打动,感受到画中的洒脱和激情,自信中富于挑战性的特点正是林墉绘画美学品格的基础。

尚 涛《大器》 中国画,1994年,180×120cm
《大器》中描绘的是一个“鼎上插牡丹”的画面,本身的构成就充满着对比的意味。鼎与花的组合,一个象征着中国文化深厚凝重的一面,一个象征着中国文化灿烂多彩的一面,一个用写意一个用工笔,对比气氛浓烈,面面张力十足。

黄志坚《龙虬》 中国画,1982年,180×194cm
如果我们将这些作品的造型结构抽象为单纯的形式语言的话,不难发现,支撑着顶天立地的构图格局的是一个空间开阔而又用力均衡紧凑的“井”字。正是源自寻求“个性”而不是皈依“派性”的动力,使黄志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壮阔雄伟的阳刚之气。

陈永锵《向日葵》 中国画,1998年,180×140cm
作品以向日葵为表现对象,表现了讴歌大自然,讴歌生命的主题。其技法以中国绘画传统为基础,结合吸纳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等艺术养分的手法,构成具有民族意识、时代生活气息以及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

郭绍纲《牡丹初放》 油画,1990年,65×55cm
油画家画牡丹的比较少,画牡丹时连泥土、花盆一起画的则更少,郭绍纲先生就属于这少数中的少数。作品从取景到表现手法,画家都顺其自然,没有一点夸张、怪诞的味道,色彩取舍是西洋技法,画面深处却是中国文化的神韵。

王肇民《大叶紫薇》 水彩画,1977年,54×39cm
这是一幅曾经让我们为艺术的真正魅力而震醒而感动的难忘佳作。改革开放之始,在全国发行量极大的《作品》杂志用王肇民先生的这件作品作封面,一改“文革”期间艺术“红、光、亮、假、大、空”的审美定势,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艺术审美享受。作品不但在构图形式、技法表现、水分运用、用笔等方面都很成熟,而且在光影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画面采用全逆光,使之对比强烈而变化微妙,加上笔法干湿并用,淹润入微,把人们带进一个豁然深邃的境界。

王兰若《朝霞》 中国画,1987年,178×96cm
王兰若先生的作品总能给人以亲切随和的感受,而不是传统文人画孤高慎独让人敬畏的感觉,他笔下的景物都是生机勃勃,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这正是他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现,也寄托着作者对幸福生活的赞颂。

张治安《一树独占天下春》 中国画,1994年,160×160cm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正是傲雪开放的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郑 爽《黑牡丹白牡丹》 版画,1984年,52×74cm
郑爽拓展并丰富了版画这一画种的人文内涵。这幅作品趣味隽永,而张弛有度;色泽淡雅,而又饱满华滋。她的生活历程并不缺少苦难,然而她选择了表现和传达宁静雍容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