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龙舞蹈是中山民间特有的文化,最早源于西区的长洲村。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群众将舞动醉龙,翩然巡游。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传说是两百多年前的浴佛节那天,有和尚来到当时的香山县,正待于河边沐浴时,遇上一条凶猛的大蟒蛇从草丛中直窜而出。和尚拔剑砍蛇,弃蛇身于河边,一老渔翁经过,似醉非醉中抓蛇头、搬蛇尾,胡乱舞蹈中,蟒蛇竟化作龙,腾空而去。也有说宋朝期间有大臣黄宪出使,归程中遇风雨,逐漂泊于长洲,自此长留香山,远离庙堂。他在长洲建庙宇、奉神灵,雕有龙头、龙身、龙尾,及后,农历四月八舞龙便成习俗。
哪个传说为真,不得而知,但长洲人依旧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子时到侯王庙祭祀,由德高望重长者主持“开光点睛”仪式。随后,族人大碗酒大碗肉饕餮一番,由饮酒者持龙歌舞,作醉态,举步轻飘,东倒西歪,舞起醉龙。据说长洲的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其舞步融合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民间技艺,故要求表演者有武术功底,马步扎得稳,腰法要灵活,突出“醉”的神韵。所谓“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便是其最高境界。时而伏地翻滚,时而傲然独立,其舞姿千奇百怪,却也盎然生趣。
历史悠长的长洲醉龙承传百年,期间几乎一度失传。当地年纪最大的醉龙艺人为老人黄焯根,他10岁起学舞醉龙,年轻时便已练就一身好舞艺,而“文革”期间,更曾偷藏垃圾堆中的醉龙头舞具,冒险保留民间艺术。经历过式微又复兴,老人珍藏多年的那只醉龙头又得以重新舞动。2008年3月,黄焯根被省文化厅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舞醉龙艺术如今又拥有了更多的观众。有人曾分析,故事的最初,人们舞龙,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是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崇拜图腾。而时至今日,威风凛凛的醉龙舞其实更代表着回望传统与文化继承